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工作 >> 基础教育
西宁四所薄弱校“逆袭”记
日期: 2017-11-28 浏览次数: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字号:[ ]

  危旧的设施、破败的校园,再加上基础薄弱的学生、时时打算调离的教师……这是几年前青海省西宁市几所薄弱中学的真实写照。

  占据城区各种便利和资源优势,却背着“质低校弱”的包袱,连续多年面临招生难、招教师更难、提高教学质量难上加难的困境。这是为什么?这些学校该怎么办?

  日前,记者深入西宁市第八中学、第九中学、沈那中学、第五中学这几所曾经的薄弱校采访时发现,近几年,这些学校抓住病根,对症下药,完美实现了逆境突围。

  西宁九中:

  成就教师,发展学生

  回顾西宁九中凤凰涅槃的过程,该校副校长刘立东说:“最重要的是我们理性看待学校的薄弱,以‘山不过来,我过去’的心态直面现实,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前些年,西宁九中偌大的校园里缺生源、缺教师、缺竞争,更缺一股蓬勃向上的劲头儿。于是,该校决定先下大力气解决薄弱学校“师能不高”这一共性问题。“只有全力成就教师,让教师静下心来肯教学、乐于教学,甚至醉心于教学,才能谈得上发展学生。”刘立东说。

  从2012年起,西宁九中开始狠抓长期被弱化的教科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主题,确保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校领导与各学科教研团队全程参与;紧扣课堂教学,教师轮流上公开课、共同评课;邀请西宁市教科院及西宁部分优秀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到校研课、磨课、评课……几年下来,学校的教学研究从无到有、从低质走向高效。

  经过几年的奋斗,西宁九中成功“逆袭”。学生中考平均分从2011年的270多分逐年攀升,至2016年已达408分。

  西宁八中:

  小班化教学结硕果

  西宁八中的起死回生,得益于2007年开始的小班化教育改革。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西宁八中,生源主要来自周边厂矿及农村。随着国家经济转轨,周边企业陷入衰退,学校师生严重流失,教学难以为继。

  为此,西宁八中校领导和教师在西宁市教育局组织下,前往南京学习小班化教学经验并在学校推行。

  西宁八中首先从教学改革入手,坚持集体备课,开展每天10分钟教研、师资外派培养培训、师徒结对等活动,及时推出组内交流课,使教师专业素养得到快速提升。同时,学校确立社会人文、技术学习、艺术体育等7类拓展课程,帮助学生训练解题能力、构建知识网络能力及纠错能力。

  几年下来,西宁八中的教学成绩从多年在西宁市倒数跃升至全市第七名。而小班化教学作为一项研究课题,获得了青海省教育教学研究省级课题二等奖。“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每一名老师、每一名学生在八中成长,因八中而骄傲。”该校校长李涛说。

  沈那中学:

  融合人心,品德哺育

  沈那中学是一所合并校,合校容易合心难,诞生之初沈那中学首先要抓的就是“融合人心”。

  2007年建校后,沈那中学领导班子经过多次研究,提出了“以人为本,品德哺育”的管理思路。“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有修养的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必须要有责任、有理想、有修养;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懂得自我激励、自我反省、自我管理。”该校校长雷中华说。

  沈那中学把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德育管理中。“拜师育华工程”和“四大文明工程”是沈那中学推动德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抓手。一方面,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以传帮带方式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另一方面,从学生的日常行为抓起,实施舌尖、指尖、足尖、发梢上的文明“四大文明建设工程”。

  经过一番努力,“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成了沈那中学人人皆知、人人践行、人人受益的黄金法则。

  西宁五中:

  创新管理,补齐“短板”

  从2009年调入学校起,西宁五中校长关金海与学校一起度过了艰难爬坡的8年。

  几年前,西宁五中的理科教学成绩一度遥遥领先于文科,学校均衡发展存在“短板”。关金海上任后,学校把文理科教学一碗水端平,在学科建设上,把校本教研、教师培训、特色引领等巧妙衔接在文科教学的“挖潜”“提质”上,用几年时间改变了“跛足走路”的情况。

  西宁五中用网格化扁平式管理办法,大力发挥教师引导和学生榜样的引领作用,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自发成立了“自主管理委员会”,这不仅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也有效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西宁五中把未来的着眼点放在科技创新和绿色环保教育上。目前,学校正在建设一批大型实验室,并计划从浙江大学柔性引进人才,在本校开展无人机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等。

 

【返回顶部】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