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工作 >> 基础教育
基诺族人,在书香中融入现代文明
日期: 2017-11-28 浏览次数: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字号:[ ]

  基诺族,民族语言为基诺语,没有本民族文字,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1979年被国家正式确认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族人口为2314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派工作队进入基诺山,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基诺族人民发展生产、提高文化水平,基诺族由原始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如今,基诺族人民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对于83岁的基诺族人白佳林来说,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成为基诺山最早认识汉字的人之一,并和共产党人一起将基诺族人带入了学堂。一个千百年来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民族,由此走上了进步之路。

  基诺族,这个于1979年被国家最后确认的单一民族,在书香中赶超跨越,于2005年在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中率先实现整族脱贫,在融入现代文明的路上步履坚定。

  “直过民族”走进现代学堂

  行走在云南省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即使是在最偏远的村寨,也很少有老人没进过学堂。自1956年党和国家在基诺山开办第一所学校起,进学堂便成了基诺族人的一个“人生礼仪”。

  白佳林进入学校的时间更早一些。1954年,党和政府派来的民族工作队走进基诺山,头脑聪慧、思想进步的白佳林被吸收进工作队。次年,他被派至昆明读书,学习汉语和民族政策。学成后回到基诺山,他做起了民族工作,后来担任基诺洛克区(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前身)副区长。白佳林见证了基诺族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

  “将基诺族人带进学校,并不容易。”白佳林说。

  1956年,在上级部门的安排下,两位老师来到了基诺山,在文化站开办了一所学校。然而,乡亲们的反应让两位老师惊讶。

  “读了书,就会跟着学坏。”“看了汉字,眼睛会瞎掉。”可怕的流言,在基诺山寨里传播着。乡亲们反对进学堂接受教育。

  原来,早在1942年,国民政府在基诺山开办过一所小学,招了两名学生。然而,学校老师不务正业,整天吃喝玩乐,还侵吞粮款。两年过去,学生一无所获,还沾染上了一些恶习。基诺族人与现代教育的第一次相遇,就这样不欢而散。它留给基诺族人民的,是痛苦和怨恨。

  所以,14年之后,当共产党人来开办学校的时候,基诺族人害怕、恐惧。

  流言很快不攻自破:在“白佳林”们的带领下,山外的老师走家串户、火塘夜话,乡亲们感受到,他们是可以信任的朋友;这些戴着眼镜的“文化人”,教乡亲们挖渠灌溉、除草施肥,庄稼果然长势喜人。

  没多久,学校里来了68名学生。学生们在学校认汉字、学算数。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回到家,能写会算,还听懂了广播。家长们看到了孩子上学的好处。

  于是,学校在村村寨寨办了起来。到1959年,基诺山便有了6所学校,在校学生580名,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听到读书声。

  乡亲们感谢老师,更感谢来自首都北京的关怀——党中央对云南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将云南“直过区”的教育发展作为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那个百废待兴、财政极其紧张的年代,国家特设“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补助费”数千万元,在民族地区建校舍、增师资,这才有了基诺山的琅琅书声。

  多跟山外人学习,就能变得聪明;有了文化,种地就能多产粮食。这是基诺族人对山外文化最直接的认识。从那时开始,在基诺山的村村寨寨,如果哪家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不去上学,就会在寨子里抬不起头。

  白志军,是基诺山民族小学的退休教师。1975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白志军走上家乡小学的讲台时,这位不满20岁的年轻人受到的礼遇,让他受宠若惊:每天,家长们争着给他送饭;春节后回到学校,他办公室外的墙上挂着一串串猪肉。在那个年代,基诺山的乡亲们还吃不饱饭。

  “基诺族人对现代文明太渴望了。”白志军说,正因为如此,这个历史上从未有过学堂教育、语言中也没有“教师”“先生”之类词汇的民族,会如此尊师重教。

  对教育的重视,汇聚成一股坚定的力量在基诺山传承。如今,有很多家长专门在基诺山民族小学的周边租房陪读。2016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高考的文理科状元皆为基诺族学生。

  科技兴农,走上脱贫路

  基诺族人在书香中积蓄着能量,机会也终于到来。

  记者在基诺山采访时,总会听到一种药材的名字:砂仁。这是一种适宜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山地荫湿之处生长的草本植物。

  1982年,弥漫着书香的基诺山被西双版纳州列为“热带山区科技开发试验示范区”。中科院热带药物研究所等单位的50多名专家组成资源普查队,对基诺山的土地、气候、水源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普查,确定了在这里开展以砂仁为龙头的多种产业试验种植计划。随即,科技人员住进了基诺山,手把手地教基诺族人科学种植的技术。

  基诺山有着种植砂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然而砂仁的栽培和管理要求却近乎严苛:要除净杂草,砍除过多的荫蔽树;要挖环山排灌水沟;每年2月至10月施氮磷钾肥3到4次;要防茎枯、防叶斑病、防果腐……

  “如果文化水平不高,想种植砂仁可能还真有些困难。但基诺山的乡亲们都有些文化,对于他们来说,复杂的种植技术也可以学会。”回忆起那段热火朝天的往事,当年还在读书、如今已出任基诺山乡乡长的白兰一脸骄傲。

  几年后,漫山遍野的砂仁挂果了,每公斤最高可以卖到三四十元。在白兰的记忆里,在1985年前后,家里的日子一下子好过起来。很多村民家里买了电视、洗衣机。

  尽管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和砂仁老化,“砂仁经济”没能持续发展下去,但作为一次“高峰体验”,基诺族人尝到了懂知识的甜头。

  进入新世纪,基诺山扶贫被列为国家民委、国务院扶贫办“两山”扶贫综合开发项目,进行以产业扶贫为目标的全方位支持。基诺族人再次抓住了机会,基诺山的橡胶、茶叶等产业不断发展,还引进了澳洲坚果、珍贵名木等特色种植产业。乡亲们的收入越来越稳定,2005年3月,国家民委宣布基诺族基本实现整体脱贫。

  办餐饮、发展旅游、做农村电商……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基诺族人,总能跟得上时代的脉搏,多产业在基诺山齐头并进。2016年,基诺山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45元。

  文化人为民族守望未来

  全民素质的提高,让基诺族人过上了好日子。而那些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知识分子,则为基诺族守望着未来。

  先者和他的两个兄弟,都是白志军的学生。小时候,尽管家里的日子过得很苦,他们却依然被家人送到了学校。在先者的记忆里,父亲说过最多的话是“你们要读书,读了书才能吃饱饭。不然,我们不会用化肥,不会用农药,下不了基诺山,过不了澜沧江”。

  后来,先者三兄弟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先者回到基诺山乡文化站工作,这是他在报考公务员时填报的唯一志愿。“我们读了书,看得更远更多,总觉得除了自己吃饱饭,还应该为本民族做点什么。”先者说。

  在文化站工作的几年,先者提着一台录音机,走遍了基诺山的村村寨寨,记录下那些基诺族民歌。基诺族没有文字,他就用国际音标标注歌词,再翻译出歌词大意。“这些歌曲记录着基诺族先民在这片山林里的生存智慧,我不想让它们很快就无影无踪了。”他说。

  先者在努力,让基诺族人看得见过去。罗秀英则通过努力,让同胞们看见未来。

  罗秀英是从基诺山下的一个基诺族寨子走出去的,如今是云南民族大学的一位教师。

  几年前,昆曼大道从她家所在的寨子里穿过,征用了村民的橡胶地。拿到了高额补贴的乡亲们一下子有钱了,少的人家拿到了几十万元,最多的人家拿到了三四百万元。

  盖别墅,买豪车,聚众赌博……没有了田地但有了钱的乡亲们沉浸在眼前的欢愉中,顾不得思考未来。

  “钱花完之后怎么办?得干点儿正事。”罗秀英说,道理不难理解,但总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点醒、鞭策大家。

  寨子临近旅游区,在罗秀英的推动下,村民们建起了集市,卖土特产、手工艺品,生意十分红火。因为需求量太大,村民们便开车进山收购特产,因此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

  在基诺山区,一位位“先者”和“罗秀英”,通过自己的努力守望着基诺族的未来,提醒基诺族人在现代化的高速列车上不忘初心。

  责任也在传递。今年9月,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90后”基诺族小伙子曾峥,毅然回到了基诺山。

  有人问曾峥:“好不容易考到了北京,为什么还要回来?”曾峥回答:“这不是放弃,而是选择。”

 

【返回顶部】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