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首页
>> 专题 >> 2017“爱我祖国 兴我中华”全国民族院校大学生演讲比赛 >> 优秀奖
贵州民族大学 陈茂林:大山深处赤子情
发布日期:2017-10-21浏览次数:字号:[ ]

贵州民族大学 陈茂林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叫陈茂林,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大山深处赤子情》。我出生在贵州铜仁的一个小山村里,那里曾经无水无电无网络,天黑就得睡觉,出门全靠步行!从小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够走出大山,可是我发现在贵州,山的那边还是山。因为贵州不靠近海,也不靠近大江大河,90%以上的地方都是山区,曾经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所以说起贵州,大家对他的印象就是贫穷。但是贵州却在慢慢的发展,我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贵州的变化,之前如果去首都北京,至少需要两天的时间,现在贵州高铁的发展,去北京可以朝发夕至!我之前回家需要七八个小时的车程,但是贵州高速的发展,现在回家已经缩短到了两三个小时。贵州正在摆脱贫困,因为贵州有国发2号文件,国家级大数据中心,有国际博览会,有世界之最射电望远镜。贵州真是变得越来越好,而这些变化除了国家的支持,也少不了那些在大山深处奉献青春平凡而伟大的赤子们。

  今年的5月份,我参加了我们学院的党建活动,拜访了一位贵州老人,他的事迹让我十分感动。他叫黄大发,曾担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的村长。在草王坝村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由于草王坝村严重缺水,这里种的都是一些干旱作物,村民挑水来回要走两个小时。他曾许下承诺一定要让大家喝上水,可是最近的水源引水很困难,不夸张的说,需要翻山越岭。后来村里组成施工队,由于技术与资金等原因,只修了116米就废弃了,但是黄大发并没有放弃,他后来申请去水利站学习开凿引水技术,一个人在寒冷的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走到县水利局申请修渠项目。修渠工作又重新展开了,黄大发带领村民用钢钎锄头最原始的工具一米一米的修,在陡峭的悬崖上黄大发敢于当先,有一次差点掉下悬崖去。在漫长的修渠时光里,他家中的女儿生病了,黄大发都没有回家照看,后来他的女儿因病去世,他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依然站在修渠一线,他说,我是共产党人,就应该带好头,甘于奉献!通过36年的时间里,带领群众绝壁凿渠,建成了一条跨三座大山、九个悬崖,总长9400米的水渠,当地群众称之为“大发渠”。36年,从青春年少干到白发苍苍。拜访的最后,黄大发老人对我们说:你们要接过我的钢钎和锄头,继续努力,用你们的知识和青春更好造福祖国和人民。

  同样在大山深处,一位老支书让我落泪。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是一个海拔2300米的高寒山区,这里的人“开荒开到边,种地种到天",过度开垦导致森林覆盖率不到5%,村子也十分贫困,一家四口三个碗还经常断粮。当时担任海雀村村支书的文朝荣做了一个大家都很不理解的举动,那就是开始植树。从1987年开始,文朝荣带领村民开始了持久的植树革命,10几个年头,功夫不负有心人,荒山长出绿树林,自此,海雀村变成了"天上人间",森林覆盖率从不到5%飙升为70.4%。文朝荣从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退下来之后,一直担任义务护林员,2014年,文朝荣因为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去世。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还在牵挂着那满山的松树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嘱咐后人要守护好林子。老支书文朝荣死后就葬在这片林子里,静静地守着林子,守着海雀,守着他牵挂一生的心愿。现在的海雀村,早已经满眼翠绿,只是盎然的林海当中,再也看不见老支书奔波的身影了。

  黄大发老人来自重重大山深处,凭着一心为民的执着,让村民喝上水,他用青春岁月铸就了万米长渠。文朝荣老支书来自尘沙飞扬的荒山,借着科学发展的谋划,让海雀村绿茵坏绕,他用青春岁月成就了满山松树林。在贵州,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县委书记姜仕坤倒在了战穷斗困途中,却把一个初步成型的“晴隆模式”留给了全县人民;女书记邓迎香,在石山上凿出麻怀出路......

  当我知道这些故事之后,我再也不想走出大山,不是因为在山的那边还是山,而是因为在大山深处总得有人要奉献自己的青春来建设祖国。作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建设祖国,作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是建设祖国,作一名一心为民的村干部亦是建设祖国!

  我们身为民族大学的学子,更应该扛起建设家乡的重担,肩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用我们的赤子情,为家乡、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砥砺奋进献青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