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首页
  > 信息服务  > 专题专栏  > 民族院校风采  > 文化传承创新

西南民族大学:建好民族文化创新实践研究基地 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任

发布日期:2016-02-05浏览次数: 来源: www.28365-365. com 字号:[ ]

  

  按照学校“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布局,2009年7月,西南民族大学正式成立了“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创新实践研究基地”,基地的目标是以民族学为中心,整合校内外的人文社科资源,形成内合外联的灵活机制,打造集教学、科研、交流、资料、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民族研究特色优势学科群,为教学科研提供高层次学术实践和交流平台,增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强化学术研究能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我校人文社科的整体实力,凸显我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社会影响力,成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服务的重要基地。

  民族文化创新实践研究基地下设5个中心,分别为“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少数民族文化博览中心(民族博物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文化创新实践研究基地”。 

  一、古籍文献研究中心——珍藏民族悠久历史

  2003年9月,学校在航空港校区创建了“藏学文献中心”;“彝学文献中心”于2005年12月落成;2009年又建立了“民族综合文献馆”,同时成立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中心下设藏学文献馆(含金·史密斯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民族综合文献馆、数字化文献馆。文献中心使用面积达2200平方米,已收藏各种版本的藏、彝、傣、水、纳西等少数民族文献资料23000余函(册),电子文献500余册,音像制品350多种,并翻译整理出版古籍文献16本,接待来访的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学者10000余人。2010年,国家民委授予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二、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为民族语言文字插上飞翔的翅膀

  2009年,“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在原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研究所、民族文字信息处理实验室和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语信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研发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开展对西南少数民族语料库、语音声学参数库、语言资源数据库的研究和建设,研究制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国家级信息处理标准,并建设“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中心研制出的计算机彝文“沙马拉毅输入法”、“中小学汉彝对照电子词典”、“藏、彝文全文文献数据库”、“彝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和术语库”和“彝语语料库”已在多种领域广泛应用。

  三、民族文化博览中心——见证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2009年,我校以原民族博物馆为基础,建立了“少数民族文化博览中心”。文博中心现收藏有国内 30 余个少数民族的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并在新建展厅首批设立了“藏族馆”、“彝族馆”、“羌族馆”“纳西族馆”和“藏传佛教艺术馆”。文博中心主要负责少数民族文物和文化展品的收集、整理、保护以及展品和延伸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并开展对外开放和服务,建设“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四、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探寻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09年,“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好四川省哲社研究重点基地“四川羌学研究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和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基地“西南民族研究中心”,建设特色鲜明的民族学一级学科,确定优先突破的学科方向和特色研究领域,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五、民族艺术研发创新暨影视制作中心——展示民族艺术的魅力

  民族艺术研发创新与影视制作中心挂靠在学校艺术学院,由6个研究所10个研究室组成,是艺术学院本科及硕士专业教学和科研不可或缺的平台,是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创研实践基地。

  中心整合了学校的各方面资源,加强了对外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毗邻民族地区的地缘优势和毕业生遍布民族地方的人脉优势,深入到民族地区采风写生,调查研究,发掘民族传统艺术资源,结合现代艺术理念和手法,大力开展民族艺术传承保护和创新研发工作,在民族题材的美术创作,民族音乐舞蹈编创,民族艺术设计研究等方面在省内国内都有了一些成绩,学校在2010年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民族艺术及影视制作中心主要工作任务是建设相关特色学科,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以中国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为创研对象,突出西南民族尤其是藏、彝、羌、苗特色;组建较高水平的创新研发团队,积极承担重大项目,产出高水平创新性创作、研究成果;做好中心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工艺美术等研究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积极开发具有原始创新意义的作品和科研成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