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来,西北民族大学践行“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立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着“以贡献为导向,以创新求生存”的思路,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科研实力,将服务民族、服务西部地区作为己任,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科技服务。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一步提升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效。学校利用我国广大牧区家畜资源,成立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生产“动物血清系列产品”。该公司被选为甘肃省战略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第一批骨干企业,研制生产系列血清产品,产品销售到上海、江浙、新疆、海南、广东、广西、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占市场份额四分之一强,年实现产值9000万元,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促进民族地区农牧民直接增收1.2亿元/年。成立了“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技术平台”和“人畜共患病检测技术平台”等研究机构和研究平台,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科研成果。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ThermoFisher Scientific)、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中牧股份兰州生物药厂进行密切合作,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西北民族地区特有动物资源,建立动物细胞保藏中心,为科学研究和疫苗生产提供标准细胞株和相关技术服务;构建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开发研究平台,与国内外生物技术相关单位开展合作与交流。该中心利用生物反应器全悬浮培养BHK-21细胞技术国内领先,国内第一家研究成功无血清全悬浮生产工艺技术,并应用于新疆天康公司口蹄疫疫苗生产。
学校成立的兰州民大土木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外墙保温及围护用断热节能复合砌块与工艺设备成套技术”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励,形成的严寒寒冷地区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新型保温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建筑保温材料耐久性问题和防火安全问题,攻克了我国建筑业外墙保温四大行业技术难题,成果已经转化到我国北方多个省市建筑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学校发挥化工专业的优势,与甘肃金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成立“甘肃金盾西北民族大学研发中心”,相继合作完成了光固化引发剂生产工艺研究与优化、聚醋酸乙烯乳液改性、聚乙烯醇改性胶改性、氧化玉米淀粉胶液、交联玉米淀粉乳胶、氧化淀粉接枝乳液等项目。特别是,交联玉米淀粉-醋酸乙烯乳胶产品的研发,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仅为市场提供一种绿色环保、低成本的黏合剂,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为国家上缴税收,同时解决部分社会劳动力的就业,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而且为玉米淀粉开辟一条新的应用领域,对繁荣地方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此项目成功实施的基础上,经兰州市政府批准,学校与甘肃金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兰州市粘合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学校以科研平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学校成立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为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学校针对学科前沿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创新科研方式,深入基层、深入田野,分别在甘肃的武威市、玛曲县、碌曲县、迭部县、阿克塞县、合作市、东乡县、张家川县、卓尼县、肃北县、临夏县、广河县、肃南县、文县及西藏日喀则等地建立了19个学科建设田野调研基地。通过基础建设,产出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政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扶贫攻坚。多年来,学校面向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民族地区积极开展扶助工作和教育支持工作。近年来,学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在武陵山片区率先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重点开展了民族地区扶贫工作。
学校先后向武陵山片区(张家界市、贵州遵义市、重庆市酉阳县)选派34名县处级以上优秀干部,开展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为当地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学校与遵义市签订了《西北民族大学与遵义市人民政府合作框架协议》、《西北民族大学与吉首大学校际合作协议》等。学校发挥优势,采取来校培训与就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医疗、农业畜牧、财经、中学教育、法律、新闻宣传、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训和实用技术推广与示范。根据当地茶叶、中草药及食用油等土特产丰富的情况,学校开展了调研、招商引资、销售、加工方面的实际工作。学校调整招生计划,对片区给予倾斜,进一步提高片区升学率,武陵山片区在校学生人数已达2302人,仅贵州省就有近600人。支持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和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积极参与制定和主持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并提供图书、资料、信息、人力、智力等支持和保障。学校组织少数民族艺术交流团和学校交响乐团到片区地开展专场慰问演出活动。学校每年安排百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和保护等活动,为联络员在地方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学校积极响应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对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流顺乡开展“联村联户”长期帮扶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学校教育、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种植现场指导、塑料大棚日光采暖、畜牧饲料加工配制、牲畜疾病防疫等方面开展咨询,修建了道路、堤坝等。学校以订单农业的方式,解决了土豆等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帮助农户解决了牛羊养殖与中药材育苗基地建设等。
教育培训。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积极为民族地区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成为民族地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重要基地。本世纪以来,先后为新疆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开设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师资培训班、未就业大学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双学位班33期近2000人,并成为常规培训计划;为兰州军区举办青年干部藏语培训班2期60人、藏语培训班3期(2.5年制)120人;为西藏日喀则地区、拉萨等地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导游培训班;学校成为武陵山区干部培训基地,甘肃青海司法人员培训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群研究培训基地,最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民委维汉双语法官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