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首页
  > 信息服务  > 专题专栏  > 民族院校风采  > 社会服务

西南民族大学:践行“二为”办学宗旨,积极推进校地合作

发布日期:2016-02-05浏览次数: 来源: www.28365-365. com 字号:[ ]

  

  西南民族大学作为一所地处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高等学府,积极践行“二为”办学宗旨,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人才优势,提升服务社会的功能,为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开展与民族地区的校地合作,搭建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平台

  近年来,我校瞄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积极开展与民族地区的战略合作,先后与四川省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云南省大理州、青海省海南州、贵州省黔南州等6个州,以及四川省九寨沟县、松潘县、汶川县、马边县、西藏尼木县等10个县签署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人才培养与干部培训、科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文化产业与旅游规划等方面开展合作,搭建起了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良好平台。立足这一平台,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和智力优势,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实质性的深度服务。

  二、设立“服务民族地区科研专项”,建立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设立“服务民族地区科研专项”,采用“地方点单——学校下单——专家接单”的“三张单子”模式,由民族地区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出选题建议,学校发布选题指南,专家团队根据指南申报课题。学校再根据选题、团队实力、前期条件、预期成果对民族地区发展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立项项目。2014年,学校支持立项13个项目,包括“高寒地区优良牧草规模化种植及青贮技术应用研究”等项目,支持经费100万元,有力地推进了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的民族地区相关产业发展。

  于此同时,设立“武陵山区域发展与扶贫共建项目”,每年持续支持我校派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所在地的经济法律和民生建设,每县(区)支持经费10万元。

  三、培养培训优秀民族英才,为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我校始终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提高能力、办出特色”的人才培养原则,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民族地区培养综合素质高、实际技能与民族地区需要相结合的“进得来、用得上、干得好”的优秀人才,为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双符双适”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在干部及技术人员培训方面,利用学校“省级干部人才培养基地”的平台,针对民族地区的需求,为民族地区开设各类干部培训班,推进民族地区基层干部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提高.

  四、开展科技应用与推广,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服务

  学校在川西北地区腹心——阿坝州红原县和若尔盖县一带,建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并以“基地”为平台,依托多支省部级创新人才团队,围绕青藏高原“生态、生产、生活”开展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切实解决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发展的瓶颈,促进增收,带动产业发展。学校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完成的“牛羊高效生产及肉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简州大耳羊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藏药波棱瓜子防治肝病的系统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青蒿母液中青蒿酸和二氢青蒿酸的提取工艺”等60多项研究技术成果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畜牧业、民族医药等领域开展转化应用,为民族地区产业升级、牧民增产增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加强智库建设,为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

  加强服务民族地区的智库建设,依托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围绕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等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013年,由学校研究团队完成的“四川民族自治地方‘非遗’可持续保护的问题与对策”,“关于北川县运用立法权优势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提升甘孜南派医药产业化优势的建议”等研究成果,为四川民族地区相关决策提供了有益的智力参考。

  六、开展科普宣传和定点帮扶,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科技与文化素质,保障民族地区产业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省级社科普及基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普及基地的作用,紧紧围绕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开展少数民族双语科普教育宣传工作;结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推动武陵山片区产业发展;以“教育扶贫、科技扶贫、项目扶贫”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做好定点帮扶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工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