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首页
  > 信息服务  > 专题专栏  > 民族院校风采  > 科学研究

北方民族大学:学校特色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2016-02-05浏览次数: 来源: www.28365-365. com 字号:[ ]

  

  一、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研发

  国家民委—宁夏自治区省部共建“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重点实验室依据国家和宁夏规划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及西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需求,结合当地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研究,为相关学科和行业提供研究成果和技术储备,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确立了以微纳米粉体材料制备技术、性能检测与表征方法研究,高技术陶瓷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以及相图研究,陶瓷材料设计、材料产业发展与环境相容性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在材料设计,纳米材料科学技术,材料与生态环境、生态资源的协调性及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方面开展深入广泛的研究。

  经过十年来的发展,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定位和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提高;队伍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引进及培养学术骨干二十余人,形成了多个研究方向同行认可的学术带头人;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度增加,试验平台条件建设发展迅速;专利、论文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学术水平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逐渐步提高。研究成果实现技术转让3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长力,扶植当地企业,建成了年产值逾千万元的碳化硅粉体与陶瓷高技术产业。目前碳化硅陶瓷产量位居国内首位,产品出口德国等发达国家,促进了民族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

  团队带头人,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澜尔教授荣获首届塞上英才光荣称号,并光荣地作为一线教师的代表被推选为党的17大代表。

  二、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酿造技术研究

  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酿造技术研究,立足宁夏特色资源,开展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化技术研究,逐步形成了葡萄苗木繁育、葡萄栽培以及葡萄酒加工等三个研究方向。主持承担国家基金委、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宁夏科技厅、宁夏农牧厅、宁夏教育厅和银川市科技局等部门的科研项目共计51项,累计经费169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制定技术标准4项,申报专利7项。完成了600 m2实验室的基建工程,186件(套)共计264万元试验仪器的购置及年发酵能力30余吨葡萄酒中试生产线建设。同时,还分别在宁夏玉泉营、青铜峡市和红寺堡区等地建设了1500余亩研究示范基地,以推广最新研究成果。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到葡萄产区,为基层技术人员和果农讲授葡萄栽培等技术。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路易斯安大学、上海交大、中国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通过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中心进行学术交流,提升科研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三、清真农产品溯源研究

  清真农产品溯源研究,是通过一些集成及二次开发的关键技术,开发宁夏地区奶牛、肉牛、肉羊的联合选育、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相关信息系统,提高清真特色养殖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和畜产品市场化水平,为宁夏地区清真特色养殖业生产效率及产品品质的提升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

  溯源系统集成应用了 RFID 、EAN/ UCC-128 条码、二维条形码和 GSM 等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养殖场的牛羊基本数据采集、养殖档案管理及屠宰加工企业从牛羊入场、牲畜耳标转换、牛羊检疫、屠宰、装箱、出库等质量追溯关键数据的采集;消费者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网络和智能手机等多种方式对牛羊肉产品进行溯源。

  在养殖场,养殖户通过RFID射频电子标签标识每一只滩羊,标识记载着滩羊的购进、养殖周期、使用的饲草料、治疗使用兽药名称等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养殖档案,将通过RFID(标识读写设备)汇总至服务器中心;在屠宰场,检疫人员通过专用手持设备读取滩羊的耳标,如果检疫合格,便将耳标的编码转换到产品标签上,准予屠宰,并将该产品的屠宰、运输、检疫等信息导入后台数据库,系统打印检疫合格证后,将产品标签绑定在滩羊胴体上;在加工分割的过程中,通过标签打印机打印出条码标识,粘贴在产品包装上,并将数据汇总到中央服务器;当消费者购买滩羊肉产品后,通过手机、网络、电话等设备读取产品的追溯码,便可追溯到这只滩羊在“前世”的一切信息,确保自己买到的是安心食品。

  溯源系统的应用,在让广大消费者更加放心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产品质量的可信度,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自启用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以后,鑫海公司生产的优质滩羊肉产品被市场广泛接受,产品远销北京、天津、西安、郑州、山东、内蒙古、山西等省及大中城市,每公斤羊肉的价钱可提升10元,年销售额2040万元,获得纯利润540万元。提升附加值480万元左右,显著带动了宁夏优质滩羊产业发展,使项目区内农户每户增收达2400元以上,人均达600元以上;养殖园区户均增收4300元。

  2010年底,“清真畜产品规范生产与质量认证系统研究与应用”系统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近4年的课题研发,培养出从事农业信息化研究的学术带头人7名,培训了350余名农业信息员和农技推广人员,他们分布在宁夏地区的科研机构、养殖场,正在为清真畜产品产业的信息化发展贡献着智慧与力量,促进着宁夏地区特色养殖业的升级和当地农民的增收,推动着宁夏新农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四、回族学及伊斯兰文化研究

  回族学及伊斯兰文化研究,在回族民俗、回族社会变迁、回族历史、回族伊斯兰教派门宦、回族语言、回族经济、回族文学等研究方向上成果颇丰。2008年我校新图书馆建成以后,设有“回族学文献中心”,2011年成立回族与伊斯兰文化研究所并于2014年更名为回族学研究院,2014年申请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回族学研究中心”(培育)获批。

  早在20世纪90年代学校著名历史学家邱树森教授曾牵头主编《中国回族史》《中国回族大辞典》《中国回族研究》等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辞书及史学著作,之后学校已故著名学者吴建伟教授从事回族古籍及资料整理工作,曾出版《中国回族清真寺综览》、《回族文献丛刊》、《中国回族文学史》等著作。近年来我校教师又相继出版《中国边缘穆斯林族群的人类学考察》、《西北伊斯兰教社会组织形态研究》、《回族经济思想研究》、《回族释读》、《回族解读》《固原回族民俗研究》《东干语调查研究》等在学术界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2011—2014年期间我校教师及科研人员申请到一批与回族学研究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单列学科项目紧30项,如《近代回族新文化运动研究》、《近代回族国家认同》、《中国穆斯林民族传统法文化研究》、《中阿合作机制下的伊斯兰金融研究》、《回族家族文学研究》等。

  五、民族学与社会学研究

  民族学与社会学研究重点主要有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回族与伊斯兰文化、民族地区城镇化与农牧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关注西北地区回汉、回藏、汉藏等民族关系发展现状,探究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注重伊斯兰文化及其对穆斯林民族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关注境外伊斯兰国家尤其是中东、中亚国家伊斯兰文化与我国伊斯兰文化的交流;以西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主,注重牧区城镇化和农牧经济结构的历史演进与特色产业发展研究。建立了“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及研究生创新教育舟曲基地。

  以项目为先导,积极寻求地方政府、地方产业、学校、研究所的有效配合,产出了一批高水平、操作性强的科研成果,服务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且成效显著。其中,通过《中国西部社会经济变迁调查·宁夏卷》、《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一个典型生态移民村的社会经济变迁-宁夏红寺堡区大河村调研》、《中国百村经济社会调查:华夏回族第一村的社会经济变迁——宁夏永宁县纳家户村调研》、《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研究(宁夏篇)》、《西部“后发展”模式下的农民生计与基层治理—宁夏生态移民调查研究》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子课题研究,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促进卓有成效的研究、开发、生产、政策设计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形成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科研创新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大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政府政策制定及实施服务,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可持续性的发展。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紧紧围绕科学研究要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地方文化保护与繁荣服务的理念,从宁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等方面开展项目选题、研究等工作。近年来,研究所人员共承担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完成专著、著作12部,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20余篇。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

  《中国花儿通论》阐述了“花儿”的历史、名称、流派、歌词的基本形式、程式、主题、修辞、民族特征和民俗事象,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中亚吉尔吉斯坦东干族“花儿”民歌现状的田野调查报告,于2009年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日本藏西夏文文献》的出版,为中外西夏学者提供了更丰富的西夏学研究资料,同时意味着上世纪初我国流失到俄罗斯、英国、法国和日本的世界上四个主要收藏基地的西夏文献资料全部问世。 该著作于2011年获宁夏第十一次社科评奖著作类二等奖,并获得2011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