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首页
  > 信息服务  > 专题专栏  > 民族院校风采  > 科学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瞄准民族地区主战场,科学研究成效显著

发布日期:2016-02-05浏览次数: 来源: www.28365-365. com 字号:[ ]

  

  西南民族大学加强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管理与服务工作,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科研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科研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科研综合实力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一、整合优势资源,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台

  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目前,拥有省部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分别是“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基地”、“中国彝学研究中心”、“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羌学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普及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分别是“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协同创新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研型)3个,分别是“动物遗传育种学实验室”、“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四川省青藏高原草食家畜工程技术中心”。 这些科研平台的建立,不仅为学校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条件保障,也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二、重视科研项目管理,实现重大项目历史性突破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2013年以来,学校共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03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2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76项,共争取科研项目经费1.5亿元。

  学校在争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国家重大项目方面实现多个历史性突破。2013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2014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大招标项目立项总数位列四川省内高校第一,国家民委委属院校第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1项。2015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新丝路经济带少数民族地区畜产品优质安全技术与品牌创新模式研究及应用示范”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经费532万元;“高寒典型沙化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获四川省科技援青计划项目,资助经费950万元。

  三、加强科研成果管理,瞄准需求促进转化应用

  学校教师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451篇,其中,权威核心期刊66篇、核心期刊1326篇、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文章361篇(SCI 88篇)、《新华文摘》等各类转载39篇;出版各类著作146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9项,国家发明专利18项。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

  学校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和应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积极引导瞄准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出成果,提供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考,“城市化进程中涉及民族因素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调查与研究”由新华社总社刊发的《国内动态清样》以绝密形式上报中央政治局九常委审阅,“四川建设国家城乡土地资源再配置综合改革实验区”等成果得到国家和省级领导的批示。自然科学方面:注重研究与需求相结合,研究成果与应用效益相结合,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简州大耳羊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山羊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特色有机畜产品生产技术”、“与产业模式电力系统专用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设备”等一系列研究技术成果在相关领域和地区开展转化应用。

  四、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扶贫,服务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省级社科普及基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普及基地的作用,开展藏绵羊健康养殖技术、藏绵羊屠宰分割工艺技术、高寒牧区人畜共患包虫病综合防治等现代畜牧业知识等少数民族双语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坚定落实四川省科技扶贫专项行动方案,完成对省级科技扶贫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的精准扶贫。瞄准需求,选派科技人员到四川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开展科技服务、成果转化、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工作,为“三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