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首页
  > 信息服务  > 专题专栏  > 民族院校风采  > 人才培养

北方民族大学:谨记使命 立足现实 推动改革 促进内涵发展

发布日期:2016-02-05浏览次数: 来源: www.28365-365. com 字号:[ ]

  

  近年来,在国家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坚持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和政治使命,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民族高等教育特点,逐步明晰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抓机遇、促改革、谋发展,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创业就业工作卓有成效,学校的社会声誉显著提升。截止2015年9月,学校共有67个本科专业,其中文学类8个专业、法学类3个专业、经济学类5个专业、管理学类10个专业、艺术学类11个专业、历史学类1个专业、理学类6个专业、工学类21个专业、教育学类1个专业、医学类1个专业。有56个民族19618本科生在校学习。

  在走过30年不平凡办学历程的今天,学校的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了更好的传承传统,奋力开拓教学工作的新局面,办学过程中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继承。

  一、把握人才培养规律,注重办学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校党委行政不断提高办学治校的能力,尤其是在对高等教育改革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教育规律和自身办学实际的把握。在对民族院校的育人使命和学校实际充分研究、理解、认识的基础上,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强校,管理兴校”四大战略和“提高质量,提升水平,文化传承,条件保障”四大任务;在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人才培养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学科建设从自发的课题组形式向组织有效的学科团队建设转型、教学理念从注重教书向教书与育人并重转型、教学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向加强能力培养转型、管理模式从注重刚性约束向柔性激励转型、校园建设从侧重硬件建设向注重大学文化建设转型的“六个转型”目标和工作任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形势,围绕学校特色发展战略及中长期发展目标,在不断积累和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北方民族大学人才培养示意图》,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原则、任务、理念、路径,为我校人才培养进行了科学、长远的顶层设计;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形势及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新需求,在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强化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修订原则,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差异性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形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方案,为学生职业通道的个性化选择准备充足条件,实现学生发展的分类培养。

  二、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012年学校党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教学质量“一把手”工程,要求各教学单位本科教学工作由学院党政“一把手”领导,书记、院长分别主抓学风建设和教学工作,切实保证教学工作成为各教学单位的中心工作。同时,学校提出经费投入优先保证教学,并建立向教学倾斜、向教学研究倾斜、向学生倾斜的教学经费保障机制,四项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65%以上。学校还制订了“北方民族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组织架构图”和“北方民族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体系架构图”,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北方民族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和 “北方民族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专家委员会”,使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成为我校的“一把手工程”之一。这些举措使教学中心地位既有资金投入的优先保证,又有体制机制的有力保障,更逐步积累形成了全校上下普遍而共同的认识。

  在国家民委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以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目前又在校园西侧征地474亩;实验条件大幅改善,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突出。现有省部级及以上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7项,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项、省部级重点建设专业4项、省部级特色专业9项;省部级及以上课程建设项目38项,其中省部级资源共享精品课程2项、省部级优质视频公开课2项、省部级优质公开课1项、省部级双语教学课程1项、校级双语教学课程1项、省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项、省部级精品课程30项;省部级及以上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项;省部级及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项,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项、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项;省部级教学团队12项;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66项;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名师奖6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2项。每年划拨专项建设和配套经费。学校连续几年向各级各类教研项目划拨建设和配套经费累计近百万元,这些措施的实施和条件的改善, 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优良的办学传统正在形成

  近年来,学校积极吸收先进理念,借鉴高水平大学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经验,在高起点上探索教学管理新模式,强化教学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建立了严格规范、高效运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制度。为有力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已形成教学运行线和监控线“双线驱动”的和谐局面,并不断丰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方法、手段与措施,构建了“5+X”质量保障体系,对学校教学运行的主要环节进行了监控与评价。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坚持多年,并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从建校至今,已经坚持30年,通过检查了解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的基本状况,梳理并发现教学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近两次的期中教学检查报告,向校党委会进行了专题汇报,并按照党委会要求,将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充分体现和保障了教学的中心地位。

  四、选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全力抓好新方案的修订工作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应对,使我们在迅猛的高等教育改革形势下不被淘汰,选准改革的突破口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方案的修订从2012年启动,历时两年多的时间,经过了调研、论证、制订、答辩、提交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党委会审议等诸多环节,新方案较好的呼应了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充分体现了校党委行政对民族高校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高度责任感,体现出对“立德树人”这一神圣职责的战略思考和规律性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对我校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充分尊重。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三位一体”的培养架构、通识教育与人格养成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等方面。

  五、立足民族院校实际,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1.坚持推进分层教学。针对民族院校生源学习基础差异大的实际, 2014版培养方案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技术型、研究型等不同类型”,形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方案,为学生职业通道的个性化选择准备充足条件,实现学生发展分类培养。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等课程根据学生基础和需要实施分层分类教学。

  2.建立大语言课程系列。为保存和延续多民族文化,实现个性化教育,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由大学英语、非通用外国语语种、大学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含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组成的大语言课程系列,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学习基础和未来的发展选择学习英语、其他外国语种或者少数民族语言。

  3.实施学习困难学生帮扶计划。自2012年以来,我校对学习难度大的学生,指定专门的老师给予辅导,从学生的学习计划、心理健康、学习和生活的疑难等多方面提供帮助。在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建立职业发展路径和学习计划、加速学生个人成长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4.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仅2014年学校组织开展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823项,其中,院级823项,校级项目459项,区级项目30项,国家级项目38项;参与学生4000多人,占全校学生20%左右,总经费资助244万元。已登记自主创业学生企业91家,入驻苗圃区培育15家,入驻创业孵化园35家。2014年全年园区产值3500万元,带动就业200余人,获得银川市2014年创业示范基地和YBC青年创业基金会优秀服务站称号。

  5.深入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快,课堂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积累和快速更新的需要。学校坚持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重塑课堂教学的价值。推动教育教学实现“以传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转变课堂教学职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015年,学校将学业评价改革列为年度重点工作,推动学业评价从“终结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的转变,以学业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6.努力培育专业特色。学校下放办学自主权,发挥二级学院办学积极性,努力培育专业特色。设计艺术学院围绕教学中心,采用“工作室”培养模式,凸显艺术教育特色,打造民族设计艺术教育的平台。学生雕塑作品《清晨》获教育部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动画学生作品获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全场唯一大奖紫丁香奖,学生动画作品《驴的宿命》获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一等奖,视传系完成了宁夏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标志设计。文史学院新闻传播专业根据专业设置创建门类齐全的全媒体新闻传播实验室,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实践教学学分;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新闻中心,增加民族政策、历史及文化等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新闻采写等业务课程;创办校园媒体,建立校内全媒体新闻实习实训基地,依托新闻实验室和校园媒体,改革新闻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新闻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新闻的采集、编辑、制作、生产、发布一体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