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首页
  > 信息服务  > 专题专栏  > 民族院校风采  > 民族团结创建活动

云南民族大学“六个结合”抓民族团结教育

发布日期:2016-02-05浏览次数: 来源: www.28365-365. com 字号:[ ]

  云南民族大学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创建工作中,结合实际,不断培育自身特色,创新了工作载体,抓牢民族团结教育这条主线,坚持“一个融入”的理念 ,认真做好“六个结合”的民族团结教育,坚持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的各项工作中,培养了大批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献身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杰出人才,为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民族大学做出了贡献。

  一、民族团结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学校高度重视各族学生的理论武装工作,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根本任务,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作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纳入新进教师培训计划和学分制管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确保实现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的“三进”目标;着力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的思政工作队伍,形成了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组织员、班主任和导师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多轨运行机制;加大投入建设校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省级精品课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团队,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理论研究,出版了《对大学生加强民族观、宗教观与法治观教育研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建立了一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思政在线”、“民大新闻”、“民族团结教育”等;投入近500万元建立了以“民族博物馆”、“校史馆”、“民族团结教育走廊”为主体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定期免费向社会开放。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广场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网”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团结教育走廊

  二、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结合

  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政治上可靠,专业上过硬,能够“回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站得稳、留得住”的人才,是云南民族大学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特殊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云南民族大学必须用“五讲”的标准来衡量每名毕业生是否合格,即讲“一个硬道理”——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讲“两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讲“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讲“四个认同”——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讲“五观”——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坚持以各民族学生为主要教育培养对象,招生时按政策实行对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适当“加分”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0万多名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专门人才。2003年以来,创新办学机制、拓展办学途径,与云南10个民族自治州、县合作定向培养民族人才。2009年开始,与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省司法厅联合培养少数民族司法人才。2010年,获准在迪庆州设立香格里拉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在玉溪建立了文化学院。现已成为各民族创新人才、专门人才、复合型人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地。80%的毕业生回到了家乡,为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少数民族法官班开学典礼。

  三、与发挥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结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各族师生的精神家园。注重发挥校内多民族文化共存的优势,培育师生广泛参与的校园文化,为各民族优秀文化有效传承、弘扬、借鉴和发展打造良好的平台,努力把各族师生培养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积极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形成良好民族团结文化氛围。建立了国家民委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民族药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智能化处理工程研究中心”,坚持举办云南8个少数民族9种语言教育的本科专业,建立了省级教学团队;成立了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中心,恢复出版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民族学报》;云南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基地“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基地”和省委统战部挂牌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咨询基地”已开展重要研究活动,研究成果曾上报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考,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积极建设民族艺术研习基地,坚持艺术类专业的“本土化”教学。同时,还形成了“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风情周”等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并扶持了一批以研究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开展有益活动。2011年适逢云南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华诞,学校组织编写了《云南民族大学60年》、《商山往事》、《校友风采》等,向广大青年学生介绍学校60年的发展历程,增强青年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爱校情怀。由于以民族团结教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成绩突出,2006年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 2011年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年荣获云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经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四、与助困就业结合

  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民族互助是保障。把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争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实践者和捍卫者。针对学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政策和措施,形成以资助为主,社会共同参与,通过“奖、助、贷、勤、减”等有效途径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帮困助学机制。5年来,设立学生奖助学金近30项,奖助总金额达1.2亿多元。仅2012年就启动资助项目20余项,资助学生11000多人次,资助金额达3100多万元。积极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和信息服务系统,开设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积极引导毕业生到边疆民族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每年投入专项经费推动就业工作,学校已连续3年获得云南省高校年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重视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建立了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建立心理辅导员工作机制。这些工作切切实实地让各族学生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五、与培养服务社会的理念结合

  云南民族大学一直把灌输“扎根边疆,服务边疆,动员一切力量支持民族团结工作”的理念作为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工作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多次派出干部、教师参加支教扶贫、担任新农村指导员,与双江等民族县结对挂钩扶贫;师生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先后曾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省委、省政府授予“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云南省德育先进集体”等称号。成立云南省高校第一家“青年志愿者协会”以来,已有约10个志愿者社团和5000多名志愿者参加了全国民运会、艺术节、世博会、残运会、昆交会等大型活动。2006年和2009年,两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被授予“云南省文明学校”称号。

  六、与维稳工作结合

  学校高度重视维稳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坚持把维稳工作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在全校学生中形成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法制的良好风尚。重视加强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宣传教育,培育学生依法治校的理念和自律自觉的品格,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认真分析学生思想动向,注意防范各种错误思想对学生的侵蚀,及时发现、妥善处置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化解矛盾。坚持及时排查、果断处理各种不安定因素,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坚持在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时做到了四个加强:一是加强宣传,让广大学生员工在第一时间了解事实真相,不信谣、不传谣,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国家利益和社会校园稳定;二是加强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信念、鲜明的政治立场;三是加强管理,严格考勤和请销假制度,严格信息管理和网络监控;四是加强合作。校内外各单位、部门及时通力合作,做到信息沟通、措施互补。2008年,被授予“云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