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要发挥中央、地方、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的讲话精神,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促进民族职业院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发挥作用,国家民委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以共建的形式推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发展,探索推动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3月18日上午,国家民委副主任陈改户和黑龙江省副省长孙永波分别代表国家民委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协议。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民族高职院校。
按照共建协议,国家民委将加强对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宏观指导,对学院的改革、发展、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对学院教学改革和科研管理的指导,支持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黑龙江省政府把学院列为省重点建设院校,采取“重点扶持、倾斜照顾、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学院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教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和各种专项补助逐年增加;保证学院发展所需要的教学人员编制,在职称评定、岗位设置、教师培养、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进一步加大省内高等职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对口帮扶工作力度。
着眼典型带动,酝酿共建谋发展
全国有10所独立设置的民族高等职业院校,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贵州、湖南、河南等6省区。长期以来,这些学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批合格人才,但办学水平和质量亟待提升,民族职业院校建设亟需示范引领和典型带动。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公办民族职业院校,办学历史悠久。自创建以来,学院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理念,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培养和该省实施兴边富民、高教强省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3年2月,国家民委www.28365-365. com会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到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调研,了解到学院在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创新、服务社会、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特别是在加强新疆籍预科学生教育管理、帮助各民族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可供借鉴的有益做法和值得推广的典型经验,提出了省部共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工作思路并达成共识。
共建先共育,省部协力促发展
“省部共建”计划是2004年教育部为了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深入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地方重点高校通过省部协同建设,可以获得更大发展平台和更多发展机遇。
国家民委与黑龙江省政府共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国家民委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促进地方民族职业院校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民族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创新之举。在此之前,国家民委有6所部属民族高校,同时还与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了9所省属民族高校,这些高校,无一例外都是本科院校。而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民族高校中跻身“省部共建”行列的第一所高职学校。因此,做好典型示范的培育工作至关重要。达成共建共识后,国家民委与黑龙江省民委和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多次沟通,协商推动地方政府共同进一步加大了对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支持。
黑龙江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院发展。在《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办好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充分发挥其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作用,并重点支持学院如期完成迁址扩建,为学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自形成省部共建共识,黑龙江省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各部门齐心协力在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班子配备、经费安排、政策配套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13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把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办好民族职业学院作为全省年度重点推进30件民生实事之一。年底黑龙江省政府向国家民委正式发出了合作共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商请函。
国家民委重点支持黑龙江民族职业院校建设发展。国家民委党组高度重视,要求以共建促发展,并将省部共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予以督查并推进。2013年国家民委与教育部、文化部共同将学院部分民族文化特色专业列入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013年10月,国家民委副主任陈改户在黑龙江调研时,专门听取了学院建设发展情况汇报,并就省部共建的事项与黑龙江省委常委、统战部长赵敏同志商讨。国家民委www.28365-365. com、经济发展司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传承民族技艺、促进民族特色产业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由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具体承办,为学院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产教融合深入人心。2015年1月12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同志在黑龙江民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管理服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情况的报告》上批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职业学院,国家民委全力支持。”
以共建为契机,学院借力发力乘势而上
共建工作启动以后,学院以此为契机,坚持立德育人,以共建促发展,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办学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走出了一条民族教育立校、高职教育强校的民族职业院校办学之路。
——育人工作经验鲜活。2012年,学院开始承担援疆协作计划,主动承担全省新疆学生预科教育任务,将“培养民族团结的种子,创造民族团结的经验”作为学院的工作主线,形成并升华“平等、爱护、融入”经验,努力建成创造民族团结经验的重要基地。从首次接受42名新疆预科学生起,至今已有186名新疆预科在读学生,学院始终坚持正面教育导向,管思想与管生活双管齐下,教育、管理、服务与心理疏导多措并举。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促交往,开展相互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促交流,加强心理疏导促交心,搞好服务管理促交融,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良好氛围。创新设立了“秦桂芝工作室”,涌现出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秦桂芝为代表的一批育人典型,以培养新疆学生为代表的人才培养工作局面喜人。
——团结友爱互助熔铸“古丽民族团结基金”。“德不孤,必有邻。”一次为生病学生古丽的爱心捐助,催生了古丽民族团结基金的设立。2014年学院党委研究决定按2013级预科新疆学生热依汉古丽·帕尔哈提同学本人的意愿,以她生病期间学院师生员工捐助医疗费剩余的11081元捐款作为爱心基金,设立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古丽民族团结基金”,用以资助学院各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校园中播撒民族团结、友爱、互助的种子,引导各族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一家亲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目前,基金规模已达20多万元,资助困难学生12名。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才是重大的尊重。“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为了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和其他民族学生融洽相处,在心中形成民族大家庭的概念,学院坚持把平等作为做好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秉承平等理念,实行全员育人,统一管理。除了清真饮食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外,在日常学生管理中,淡化民族身份、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差异,一律实行常态化学生管理。将新疆学生分别插入到文科班序和理科班序中,内地和新疆的各民族学生在一起学习和生活,营造各民族学生交流接触的机会,使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学院的普通学生,是平等的一员,不需要特殊照顾。同时,学院尊重和包容各民族的文化,为学生提供展示民族文化的机会和平台,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利用《形势与政策》课,面向所有学生作关于新疆形势的报告,增进各民族学生间的信任和欣赏,促进和谐交流交融。
—— “双语”互学互帮增进情感交流。“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为增进了解,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掀起了“双语”学习热潮。一方面,学院着重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文水平;另一方面,学院选拔了一些成绩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和一些喜欢学习民族语言的其他民族的学生,开设了民族语言选修课。相互学习语言,体现了各民族学生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文化的认同增进了彼此间了解和信任。2013级预科生哈萨克族学生忽晚别克是“民考民”学生,经过大半年的学习,汉语普通话水平大幅提升还成为学院文体活动的主持人。平日里陪他苦练普通话的黑龙江籍同学,也学会了简单的哈萨克族日常用语。
——毕业送行饺,延伸教育“爱”的本质。“大道至简,大爱希声”。按照北方习俗,每当子女出远门,父母总会包上一顿饺子为其送行,蕴含平安、吉祥。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每逢毕业季,老师亲手为即将走出校门的孩子们包顿饺子成为一项重要而期盼的仪式。虽然手工饺子工作量大,老师宁愿熬夜加班,也坚决不买一个速冻饺子。一张张面皮里包裹着浓浓的牵挂与师生情愫,热气腾腾的饺子映衬着孩子们愉悦的笑脸和离校的难舍。虽然这里学习生活仅一两年时间,但这顿毕业季的饺子却在新疆同学心中埋下了依恋母校的种子,这种新鲜的体验然而又是温馨的感觉,包含的浓浓亲情伴随他们离开校门,踏上人生之路,也凝固了“家”的情结,常回“家”看看的“乡愁”也由此而生。
——校企深度合作有实效。“一个人没有就业,就无法融入社会,也难以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坚持就业导向,做好高校育人的下篇文章,实施“人才培养订单”式校企人才培养模式,凸显民族特色专业办学优势。2014年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与黑龙江大三源乳品机械有限公司携手共同打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企业经理、工程师将担任实训中的兼职教师,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开展教学、实训、研发工作等,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方式教学试点,为协同育人提供了良好范例。学院所有采用“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学生入学前就与合作企业签约,学成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大多数能作为高技能人才实现高薪就业,就业率为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