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首页
  > 信息服务  > 专题专栏  > 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  > 国家民委所属民族高校办学情况

把握机遇 深化改革 创新发展
奋力把新形势下的民族教育事业推向前进
西南民族大学

发布日期:2015-09-16浏览次数: 来源: www.28365-365. com 字号:[ ]

  在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在国家民委、四川省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自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西南民族大学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内涵发展,已建成一所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办学特色鲜明,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综合性民族大学。

  一、办学成就和经验总结

  (一)办学条件根本改善,办学层次大幅提升。学校现占地近3000亩(包括在成都市的武侯校区、航空港校区、太平园校区,以及在阿坝州红原县的“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图书资料500万余册,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4.5亿元;教职员工近2000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余人,副高职称以上700余人;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现有12个学科门类、23个教学单位,本科专业83个、硕士点100个、博士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

  (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校在2003年获首批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的基础上,推行学分制,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成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获批为“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生源较好,近5年持续在8个省区“一本”招生;就业率保持92%以上,跻身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学生创新活动屡获佳绩,获国家级奖励400余项。

  (三)科研取得持续突破。学校在畜牧兽医、民族经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近300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0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在全省107所高校中排名第九。建成9个省级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2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报(文科版)连续入选CSSCI来源期刊,被中国社科院评为“民族学与文化学”类权威期刊。

  (四)办学特色愈加鲜明。学校提出“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即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科学研究、提高育人质量为“一体”,以建设“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和“民族文化创新实践研究基地”为“两翼”,依托“两翼”打造办学特色。

  针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严峻态势,响应国家战略,立足学校区位优势,在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建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目前,基地一期、二期已落成并投入使用,承担6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为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发展领域的重大理论、核心技术和产品创新进行了有益探索。

  依托民族学科群优势,建设“民族文化创新实践研究基地”,积极加强智库建设,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藏学、彝学文献馆;8项对策建议类研究成果相继获李克强总理、俞正声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五)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相继与7个省(市、区)的多个市、州、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连续3年为四川甘孜州培养200余名“订单定向式”本科生;每年设立100万元“服务民族地区科研专项”;培训基层干部3000余人;在帮助民族地区研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旅游规划,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开展科普教育、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果丰硕。

  (六)对外交流合作有力拓展。学校与近30所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选派干部赴武陵山片区任联络员,每年给予联络员派驻地110万元经费支持;成立“四川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基金会”,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大力提升办学水平。

  (七)党建和思政工作成效显著。积极推进党建和思政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以“五讲五做五风尚”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宣传教育活动,将每年9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月”,构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在学校这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里,各民族师生和睦相处、守望相助,历经“3.14”、“7.5”事件及“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地震等敏感节点考验,有力维护了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校党委获四川省高校“四好”班子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多项成果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和四川省一等奖。

  截至目前,学校已培养各类人才约15万人,为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以下办学经验和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把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民族高校特殊规律紧密结合,强化质量意识,夯实办学基础,体现时代精神,突出办学特色。

  二是必须坚持“二为”办学宗旨,强化立德树人的思想导向,凸显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行动导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牵引创新发展。

  三是必须把握机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加强战略管理,突出规划引领,实现重点突破,加快内涵发展。

  四是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始终把对学生和教师的尊重放在第一位,建立科学高效的大学治理结构,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

  二、下一步发展思路

  民族高校面临的内外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学校要结合实际,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贯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这一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校这一办学方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学校党的建设这一系统工程,抓住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新机遇,认真编制学校“十三五”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继续大力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深化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以实施新修订的学校《章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努力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