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府网 >> 专题集萃
首页
  > 信息服务  > 专题专栏  > 全国民族语文工作现场会  > 贵州经验

营造语言和谐环境 增进民族团结进步

发布日期:2014-11-28浏览次数: 来源: www.28365-365. com 字号:[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7月,位于贵州省的东南部,在3.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33个民族,世居少数民族有苗、侗、水、布依、土家、畲、仫佬、壮、瑶9个。2013年底,全州总人口463.4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69.69万人,占79.77%。其中,苗族人口196.49万人,占总人口的42.4%;侗族人口137.97万人,占总人口的29.77%;其他少数民族35.23万人,占总人口的7.6%。

  一、开展双语工作的背景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原因,生活在黔东南州农村的少数民族群众通晓汉语的人数不多,绝大部分群众仍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的思维和交际工具,这不仅使少数民族群众在学习和掌握科普文化知识、读书看报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存在困难,对于那些从小就生长在少数民族语言环境里的儿童来说,入学也存在语言障碍问题,而那些因民事纠纷到法院打官司的少数民族村民,常因不完全明白判决效果而引起二审的诉讼累累发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各民族交流融合频繁,苗族、侗族从总体上通晓汉语的比例在逐渐提高,但在本民族内部交流仍以本民族母语作为第一交际用语,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尚有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存在汉语障碍。据统计,全州199个乡镇中,仍有123个乡镇存在双语人才配备需求,特别是农村与少数民族群众接触较多的服务窗口部门对双语人才的需求较大。为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州各县市、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在双语人才培养和做好民语服务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开展双语工作的措施

  一是加强师资培训,开展双语教学。在上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为苗族和侗族创制了苗文、侗文后,黔东南州就利用举办干部学习培训班和农村夜校扫盲班的方式,开展了苗文、侗文试验推行工作,培养了200多名民族语文工作干部和师资人才,并使18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到了本民族文字,后因种种原因被迫停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黔东南州的民族文字推行工作得到恢复。1981年至1996年间,全州共办了民语师资培训班222期,培训学员2940人次;在农村开办夜校扫盲班2000多个,共97000多人参加了学习;在365所中、小学校开办双语教学班1913个,参加学习的学生64300多人。通过学习培训,保障了少数民族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为各行各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双语人才,并广泛运用于翻译、出版、教育、广播、影视、古籍整理、文学艺术、行政司法等领域,为先进文化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传承、促进各民族的交流,维护民族团结发挥了积极作用。

  进入21世纪后,我们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州、县两级民族和教育部门的合作,坚持每年不定期举办民汉双语师资培训。从2011年至今,仅民族部门就举办培训班55期,培训双语师资2622人次,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提供师资保证。继续在全州少数民族聚居的中小学开办了285个双语教学班,13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学习。2013年后,又创建了州级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示范点2个、县级示范点19个,州级双语教育联系学校4所,县级23所,为我州双语和谐环境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是译制民语电影,开播民语广播。为让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群众看懂电影、看好电影,普及科技知识,黔东南州电影公司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多年来坚持为以服务少数民族群众为宗旨,在丰富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繁荣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从1982年至今,共译制了民族语电影故事片665部,其中苗语片423部,侗语片242部;科教片373部,其中苗语229部,侗语144部。并积极配合农民电影节、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在全州1600多个点放映了6万多场次,观众达800多万人次,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同时,该中心还为黔东南州远程教育办译制农村远程教育课件256个,其中苗语168个,侗语88个。党的十八大期间,该中心将十八大报告翻译为苗语侗语在州内播放,受到广大苗族侗族群众的欢迎。该中心因此先后10多次获得了国家民委、文化部、广电总局、中国文联等的表彰。

  2011年12月,黔东南人民广播电台率先开辟了苗语新闻广播栏目,2014年又增开办了侗语新闻栏目,到目前为止共举办了150多期,播出苗、侗语新闻7000多条。2013年7月,凯里人民广播电台也开播了苗语新闻;黄平县电视台开播苗语电视新闻栏目。为让少数民族群众听懂广播,了解时事作出了贡献。

  三是培训双语法官,维护群众权益。2010年,我州榕江县寨蒿法庭通过尝试,选聘当地有名的歌师,采取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用解决纠纷的道理编成山歌帮助法庭调解纠纷,率先设立了“民歌法庭”。截止目前,该“民歌法庭”已劝和诉讼案件20余件,诉外劝和纠纷120余起。“民歌法庭”的设立,受到了老百姓欢迎和肯定。现榕江县组建了民族法制宣传队,将法制知识融入苗、侗歌词定期到全县各乡镇进行宣传,取得良好效果。该县的成功经验也在州内其他县市得到推广。

  为保障少数民族群众使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2012年,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开始实施了“‘双语’法官工程”,即要求每一法官要在已有汉语能力基础上,能掌握一门少数民族语言,并建立了一批“双语法官”培训基地,经过一年多的实施,目前,在全州法院990名干警中,能熟练和较熟练掌握“双语”的法官达325名,占32.8%,使各县市法院储备了一批优秀的双语审判人才,为更好地维护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

  四是培养双语骨干,搞好双语服务。双语人才是双语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在我州开展双语教学和双语服务工作中,涌现出了一批双语服务骨干人才,他们为民族语文工作的健康发展和推动民族事业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如,雷山县丹江镇教育辅导站现已退休的唐千文老师,在推广苗文工作中,除了积极支持在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外,还主张集中连片开展民族文字扫盲,大力营造苗文使用环境,并将苗族嘎百福歌编排成苗戏在苗族地区演出,深受苗族群众的欢迎。同时,积极向上级各部门申请资金,修建了陶尧苗文陈列室,把出版的苗文读物、学员搜集的民间口头文学以及学员的来往信件收集进行集中展示,成了雷山县乃至全州、全省、全国的一个亮点,得到了国家民委、省民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又如,榕江县文化馆原馆长张勇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积极探索侗族歌谣进课堂的路子,编写了《长大要当好歌手》等侗族歌集纳入学校开展侗歌教学。日前,已76岁高龄的他又将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翻译整理编成《汉歌侗译作品》,并经相关专家审定。再如,现麻江县隆昌小学的赵华甫副校长,他于1992年开始在撤并前的六堡畲族女子学校任教后,大胆改革办学模式,把畲族语言等民族文化引进课堂,使畲族女儿童入学率从1988年的23%提升到100%,培养六堡村13名女孩考上了大学,填补了六堡村多年来无女孩上大学的空白。他还积极将一些破除迷信、科学种植等科普知识翻译成畲语制成光盘发放给畲族群众进行宣传,受到了畲族群众的称赞。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在北京隆重召开的当天,赵华甫主动在畲族聚居的隆昌村为畲族同胞作十八大同期翻译,及时把党的心声传递到乡亲们的耳朵里,乡亲们听了以后激动地说:“这回听懂了,跟着党的政策走,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类似这样突出感人的例子还很多,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总之,由于黔东南州委、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民汉双语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工作,自治州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自治州各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